古玩艺术品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艺术品设计

艺术品设计

在伦敦看气候与“重返地球”当高温警报在全球拉响时艺术界如何回应

上海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2024-08-11艺术品设计嘉德信艺术品
艺术品如何运输,嘉德信艺术品,现在什么艺术品最好,英国气象局在7月中首次对英格兰部分地区发出最严重级别的“极端高温”红色预警,其后宣告国家进入紧急状态。7月19日,英国创下40.3摄氏度的高温纪录,打破2019年.7摄氏度的旧纪录。类似

在伦敦看气候与“重返地球”当高温警报在全球拉响时艺术界如何回应

   英国气象局在7月中首次对英格兰部分地区发出最严重级别的“极端高温”红色预警,其后宣告国家进入紧急状态。7月19日,英国创下40.3摄氏度的高温纪录,打破2019年 .7摄氏度的旧纪录。类似的热空气气流模式在英国并不罕见,但在气候变化下,不寻常的是气流加剧的变暖程度,导致出现异常的极端高温。

   英国的创纪录的高温只是全球极端气侯中的一个局部呈现,人为排放导致天气极端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气侯危机迫在眉睫等论述已经不再感觉遥远 ,而是切实地影响人类的生活。伦敦皇家艺术研究院(艺术品如何运输)历史悠久的 “夏季展”(艺术品如何运输)今年以“气候”为题,汇集了呈现这一主题的不同表现形式。几乎同期开幕的还有海德公园中蛇形美术馆(艺术品如何运输)的展览“重返地球2022”(艺术品如何运输),旨在以艺术活动应对气候危机。当环境永续、气候变化意识在社会高度渗透 ,艺术家、艺术机构甚至整个艺术界又期望如何协助解决这场危机?在未来减碳减废之路上又将怎样推动根本性的变革?

   “重返地球2022”展览是蛇形美术馆长期的跨学科艺术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整个项目自2019年展开,通过共享相关研究和资源,多方面地回应紧急而复杂的气候变化问题,从而积极地倡议变革。蛇形美术馆 CEO贝缇娜 · 科赖克 (艺术品如何运输)和艺术总监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艺术品如何运输)称:“这次展览是一个机会,与观众分享项目中所选出的作品,来思考艺术家、思想家、表演者和策展人之间的相互作用,重新思考艺术与社会之间建立新联系的重要性 。没有比地球和作为自然存在的我们所面对的气候危机更普世的主题了。”长期的项目代表某种承诺,蛇形美术馆把气候议题提升至机构未来战略方向的层面上,继承其创馆至今的开创性风格,倡导当代艺术的新思想 。

   皇家艺术研究院的 “夏季展”自17年开始举办,本次第2届由英国雕塑家艾莉森·威尔丁(艺术品如何运输)担任评选人,公开招募作品时,威尔丁已说明主题:“主题是以各种表现形式来呈现气候:不管它代表危机或机遇,噩梦或回忆,或仅仅只是我们对天气的日常体验。气候是当前一个巨大而包罗万象的紧迫课题。”作为世上型的公开招募当代艺术展,皇家艺术研究院今年收到了1.5万份参赛作品,当中1400多件入选展出。

   两个展览在操作上均强调减碳排放和可持续发展。“重返地球2022”对过往展览结构和物料进行利用,减少浪费,作品也尽量在本地制作。而举办这般大型的“夏季展”对环境的影响也更需要深思:一些建筑作品也是由当地采购和使用再生材料。在气候危机的背景下,艺术机构在未来策展和展示当代艺术时,行业内或许需要一份共识性的守则。形式幻想(艺术品如何运输) 在 “重返地球 2022”中所制作的宣言也许可以成为起步点。

   这份宣言反映了当今展览制作的现实,为此提出了20项建议,达至限度地减少碳排放。宣言建议艺术组织、艺术家、策展人、展览k21必须考虑是否可以减少碳足迹和展览可能产生的废物,并改善过程的可持续性,并包括“在运送艺术品时,使用合并运输。避免单独运输”、“当情况许可、减少影片的展示”等倡议。

   “重返地球2022”展览入口处汇聚了艺术家、经济学家、 活动家、研究人员和学者们的海报 ,综合来自世界各地回应气候紧急情况的各种观点 ,在再生纸上呈现他们对未来的担忧 、想法和希望。这种浅白、直接、口号式的呈现方式在 “夏季展”的作品中同样受欢迎 ,直白如“现在就行动吧!”Act Now或模仿班克西Banksy碎撕地球的版画,来表达对环境的。

   在气候议题广泛普及前,艺术家也会从环境、自然、生态取材。关于花、树木、景观和天空的作品在“夏季展”中多不胜数。在一片植物和景观类作品中,污染的图像比较引人注目。加文·特克Gin Turk的玻璃箱雕塑《艺术品如何运输》Looking Glass内堆满垃圾:废弃的超市手推车、各种破损的电线、纸箱、胶袋、啤酒罐和塑料袋等等。观众可以在反光玻璃中看到自己的映像与一堆废弃物融合共存的影像。

   卡罗莉娜·凯塞朵Carolina Caycedo用壁纸包裹她在“重返地球2022”的展区,大幅的卫星图像显示人类行为引入农业工业、采矿和水电大坝对美洲河流水道造成的影响。从调查所得,这些基建最初意图为当地提供原材料和绿色能源,付出的代价却是要牺牲土地、土著和农民在当地的生态稳定性,最终形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泰碧妲·雷泽埃/阿玛卡巴和优素福·阿伯-奥拉/奥拉尼伊工作室在“重返地球2022”现场搭建的寺庙

   展览除了具气候意识的作品外,还有些以环保意识方式制作的展品。艺术家泰碧·雷泽埃/阿玛卡巴Tabita Rezaire/ Amakaba和建筑师优素福· 阿伯-奥拉/奥拉尼伊工作室Yussef Agbo-Ola/Olaniyi Studio 在“重返地球2022”展厅搭起了一座寺庙,木框架上的编织面板用上干燥的草药和鲜花缝合。在展览过程中,植物会变干,释放本身的气味并自然地准备好成为药用或疗法的材料。作品借此探索人们与药用植物的关系,从而带出植物治愈的能力。寺庙的木框架自画廊以前的展览,而当展览完结,相关干植物会继续衰变,最后转化到可与热带雨林融合,达至环境零破坏。

   “夏季展” 其中两个展厅由皇家艺术研究院院士拉娜·贝古姆Rana Begum和尼尔· 麦克劳林Ni?all McLaughlin合作策划,作品围绕建筑结构。二人与受邀者紧密合作,当中有建筑师崩色姆·普莱姆萨达Boonserm Premthada创新使用大象粪便制作的砖块,玛丽娜·塔巴桑姆Marina Tabassum 的 “小房子”Khudi Bari则使用了再生物料来建造 ,原被设计来为难民和气候变化受害者提供低成本的临时住房。

   观众期望要从“夏季展”和“重返地球2022”中找到以艺术解决气候危机的方法,或透过艺术去理解这复杂严峻的紧急局面,注定是要失望的。两个展览还只是停留在凝聚共识的阶段。纵然艺术不需要像新闻报道或气候组织般提供更煽动性和震撼的影像,但艺术的确被期望用来多面向地理解气候变化的程度和威胁,以及反思当下的形势,继而进一步迈向真实。可惜的是,气候问题在两场展览中,只浓缩成一个安全又保守的流行议题 。

   特别是“夏季展”,纵然有了“气候”为题的框架,评选者考虑碳排放来选择作品,也有想回应气候危机的野心,但大部分作品都属陈腔滥调,流于表面的阐述,没有太多对气候危机提出更新颖的想像。展览表现成嘉年华式的盛事,谈论气候问题和购买相关作品,犹如是一种新风潮。在这具有前瞻性的议题上,作品和展览却显得相当软弱无力,有如纸上谈兵。

   两场展览纵然主题明确,实际上却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伴随 “夏季展”的相关活动中,其中一场线上论坛“何去何从?艺术家与气候变化”Where to now? Artists and Climate Change也许给观众对艺术界可以为气候问题贡献什么,提供更直接的见解。会上由艺术家的角度讨论,如何以具环保意识的方式来创作作品的,以及艺术机构的责任所在。实践过程每一环都充满挑战,与固有的行业模式充满矛盾。

   具有环保意识内容的作品、与以环保意识方式制作的作品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在艺术家安娜·希金斯Anna Higgins和萨罗杰·帕特尔Saroj Patel的分享中,具环保意识的制作过程挑战重重,基本如寻找物料所带来的经济成本,就像往往再生物料比购买普通材料花费更多。而在构思作品时,最简单实际的是有意识地不过度制造,不过度把东西放到作品上。之后下一步是考虑运输和展览,其中存储是一大难题 ,包括作品如何在运输空间被分拆、折叠、包装等。这些考量将转移到艺术实践上。这并不代表完全改变作品本质,而是以不同方式制作以更易存储与运送。从宏观的层面上来看,艺术家要跻身到艺术价值体系中,免不了要在国际上展示作品;制作与展出的过程会消耗大量的成本、材料、规模、空间。当中的每一环都不可能达至零浪费、零减碳 ,无法完美。但当中可以采取什么步骤来找寻可能性,就是艺术家需要经历的思维过程。即使艺术家的作品并非与气候变化相关,但作品创作过程仍然可以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作品也是能给予极具影响力的视觉体验。

   席上国际慈善组织 “画廊气候联盟”Gallery Climate Coalition的常务董事希思·朗兹 Heath Lowndes指出,艺术领域明显地存在三个主要排放领域:k22是艺术品运输的碳足迹。他认为需要订立目标如减少对空运的依赖,例如海运的排放量比空运少%。艺术现今也成了商品、品,令人对交货速度和包装有一个默认的期望。要接受一个更慢的速度,或展览前更早地安排运输和收集作品,整个艺术业界都需要适应,并要改掉那些根深蒂固的习惯。其二是包装所牵涉到运输和存储的问题,重量愈轻并占用更少的空间。最后最重要的是材料的选择,艺术家往往所考虑的是材料经济成本,但并不意味着便宜的物料在某种程度上对地球和环境是零成本。这些根本的变革需要大量的协调工作,整个行业都需要找到一套更成熟的运作模式 。

   与气候问题共存是人类现今无法摆脱的现实,艺术界普遍已意识到气候问题 ,并一直寻求回应的方法,但在实践减碳减废上还是蹒跚学步。除了要打破行业过往约定俗成的固有印象,艺术家、艺术机构到整个业界都需凝聚到一定程度的共识,才更有系统性地改善当下的情况。艺术不像科学,没法提供解决燃眉之急的方案,但可见不久的将来,当愈发“政治正确”、愈多从业人员有环保意识、气候问题被愈多用来呈现艺术机构的行动取向时,整个行业将会产生愈变革,我们这一代将会是见证人。

   ARTSPY艺术眼2008年创立于北京,我们致力打造多元化艺术资讯平台。